北京大学潘钧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

发布日期:2017-09-27
分享:

       本网讯(通讯员:赵明)9月23日上午,外国语学院联合科研处举办了“亚洲共同体”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——“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”。讲座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。校科研处副处长张帆、外国语学院执行邵玲院长、副院长王志宏及日语系全体师生参与聆听本场讲座。本次讲座嘉宾是中日教学研究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潘钧教授。日语系主任宋志强担任主持人。

       潘钧教授首先从中国著名作家止庵的观点开始,指出日本文学的显著特点即其细节之美,人物所做的实际上就是从自己人生阅历和情感背景出发,连续不断地对现实生活中瞬间与细微之处加以感受体会。通过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所著的《日本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》一书,指出日本文化中的“临场感和体验性”,阐明语言之间使用者的主观层面相关性。

       其次,潘钧教授以举例的形式与大家互动,通过视点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差异,指出语言表达的不同意义与说话人的心理期待有关,并由此巧妙地引入“认知语言学”的概念、学科性质、发展和理论基础。潘钧教授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能力、主要理论、认知语义及认知语法,并用实例为听众着重讲解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理论:范畴化与原型理论、比喻与范畴扩展、意向图式。

       最后,潘钧教授提出“识解”这一抽象概念,并对其核心“语言的临摹性”做了具体讲解。通过比较中、英、日语在时间表达、移动动词、指示词与感情形容词等使用的异同,分析语言表达在“识解”上的差异。潘钧教授运用大量实例,指出汉语表达遵循结果优先,英语表达遵循他动优先原则这一特点,从空间视点、时间定位、感情形容词等方面入手,浅谈了日语与汉语在表达上的区别。

       提问互动环节,现场师生就讲座的内容,结合自身理解,提出了如“日语思维如何影响日本人性格和行为方式”等较多高质量的问题。潘钧教授仔细聆听后一一做出细致解答,其语言风趣幽默,现场师生反响热烈。潘钧教授认为,在学好语言基础知识之后,应该从“认知语言学”这一视点去看待语言,而不单单局限于语言基础知识,更要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。

       此次高水平讲座是在当前学校专业评估的大背景下进行的,不仅有助于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深度、增强学生学习研究意识,而且有效提升我校学术氛围、改善学术交流层次、促进学位评估工作,学术影响尤为深远,真正起到了大家名师的示范效应、教育效应和宣传效应。外国语学院会紧扣学院对外学术交流需求,适时开展类似学术活动。

       据悉,日本“同一个亚洲”财团致力于促进亚洲国家团结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亚洲人才,为此资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地大学开设“亚洲共同体论”系列学术讲座课程。目前,国内已有北大、清华、复旦、上交大、同济、南开、南大、安大、安徽新华学院等60余所高校得到资助。该系列讲座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,通过邀请中日高校各领域专家为学生授课,体现了国际化、多元化的教育宗旨。

(审核:邵玲  责任编辑:马兰)